查看原文
其他

当你和客体说“我要一个苹果”,5种不同类型的回应各代表什么意涵?

Sssteph 简单心理Uni 2024-04-24

本文字数3300+|阅读预计需要9min 


文 | 陆冰蕾(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请想象,当你和客体说“我要一个苹果”——当然,此处苹果可以替换成任何实物或抽象的东西,可以是一个娃娃、一座乐高、一个拥抱、一些安慰/鼓励等,你觉得客体会如何回应?


选项如下,不同回应的具体意涵请下滑查看。阅读每个选项时,你也可以试着感受一下,如果被这样回应了,你会是怎样的体验?



第一组回应


A.“喏,给你一个苹果。拿去吃吧。”

B.“一个会不会不够?给你两个吧,吃个够!”

C.“好啊,苹果给你。只要苹果吗?要不要也吃点别的?再给你个梨吧,还能换换口味。”







第二组回应


D.“你要吃苹果啊,行,我马上出去买”......“买了一箱回来,你吃吧。”E.“哎,苹果现在很贵啊,我们平时都舍不得吃的。但是既然你想吃,怎么也得给你买半个,你记得省着点吃啊。”







第三组回应


F.“你想吃苹果,也可以,不过你得先把那个梨吃了,那个对身体好。吃完梨再吃苹果。”

G.“好啊,现在我给你吃苹果,将来你也要记得给我苹果吃哦。”







第四组回应


H.“苹果是很好吃哦,不过你刚刚吃过一个了。要不这样,等明天我们再吃一个?”

I.“不好意思哦,因为XX原因,现在实在是没办法给你一个苹果。现在倒是有个梨,你要不要考虑吃梨?也是挺好的水果。”







第五组回应


J.“苹果?吃什么苹果?苹果有什么好吃的?我最讨厌吃苹果,怎么会有人想要吃苹果这么恶心的东西?”

K.“你为什么要吃苹果?给你梨吃还不够吗?你怎么要求这么多?怎么人家都吃梨,偏你要吃苹果?”






类型一:现实层面满足愿望且关注你的需要


A.“喏,给你一个苹果。拿去吃吧。”

B.“一个会不会不够?给你两个吧,吃个够!”

C.“好啊,苹果给你。只要苹果吗?要不要也吃点别的?再给你个梨吧,还能换换口味。”

通常这类回应会让人感觉到满足,感觉到安全——需要被满足在内心被转译为:我是好的,我是值得客体付出些什么来满足我的需要的。这也是大部分人最最希望得到的一种回应。


但如果一个人几乎每次提出的要求都轻而易举就立刻被实现,ta反而会完全体会不到满足感。

Ta会倾向于认为,你给我这些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你给的还少了呢。为什么没有给我再多一点?为什么没有给得再快再早一点?为什么没有主动给我,还得我自己主动开口要?你早就可以给我了,现在才给,是故意让我等吗?是等着我求你?


图/《枯叶》


类型二:现实层面满足愿望但忽视你的需要/强行附带满足条件

D.“你要吃苹果啊,行,我马上出去买”......“买了一箱回来,你吃吧。”E.“哎,苹果现在很贵啊,我们平时都舍不得吃的。但是既然你想吃,怎么也得给你买半个,你记得省着点吃啊。”

这类回应也是满足了你的要求的,无论如何,你的确得到了一个或半个苹果。但是这份满足的代价可能让你觉得超出了你愿意为之承受的范畴,而且这个代价似乎不是你可以选择的。你在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必须背负上一种内疚。


那一整箱苹果都是为你买回来的,可你只想吃一个,于是要么你逼着自己吃下去更多(这时吃苹果再也不会使你感到满足,甚至毁掉了吃第一个苹果时的满足。你很可能为自己提出这个要求深感后悔,下次再也不想提)。

要么你坚持就吃一个,但是为所有剩下的苹果烂掉感觉到愧疚不安。你会很无奈:明明我只是要一个苹果而已啊。

而如果这个苹果是以牺牲了客体的利益为代价,且客体明确反复告诉你,这对ta有多么艰难不易,那你大概也很难在吃苹果的时候体会到纯粹的快乐和满足。因为那时你就不是单纯在吃一个苹果,而是吃客体的血汗。


图/《白雪公主》


类型三:条件交换式满足


F.“你想吃苹果,也可以,不过你得先把那个梨吃了,那个对身体好。吃完梨再吃苹果。”

G.“好啊,现在我给你吃苹果,将来你也要记得给我苹果吃哦。”

客体有时会提出一些交换条件,表示自己给你的东西,不是没有任何代价的。要么ta会要求你去做一些ta认为对你更有益的事情,要么ta会期待自己在未来是有获益的。


在关系中存在某些条件交换,其实不是完全的坏事。这会让提出要求的一方意识到,客体和自己是分离的,客体也有ta的愿望和需要。而且,这说明客体相信着,你是有反过去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的能力的。


比较健康的情况是,客体在一些时候是愿意直接给你那个苹果的,但在一些时候会附带一些允许你选择的条件。你可以选择答应条件,然后得到满足;也可以选择拒绝条件,放弃这一次的满足。


但是如果客体对你的每一个愿望和要求,都要提出交换条件,那可能会歪曲你对关系的信念。很多热切追逐着无条件的爱的人们,正是曾经被提了太多的交换条件,不忿于凭什么自己任何一点微小的满足都要用满足对方的要求来换取。


图/《保你平安》


然后在日后的关系中,他们就不能接受关系当中存在任何条件。他们觉得你要是真心待我,就不该对我有任何条件和要求。这当然也是太过极端的。

这样完全无条件的爱与包容如果说存在,那也只存在于部分母婴关系的极早期。

如果父母从不对孩子提任何条件,始终给予无条件的满足,那孩子根本无法在心理上从婴儿成长为一个人。


类型四:现实层面不满足愿望,但承认你的需要,协商替代满足

H.“苹果是很好吃哦,不过你刚刚吃过一个了。要不这样,等明天我们再吃一个?”

I.“不好意思哦,因为XX原因,现在实在是没办法给你一个苹果。现在倒是有个梨,你要不要考虑吃梨?也是挺好的水果。”

有时候,客体从ta的角度出发,觉得要直接满足你的愿望确实有为难之处。也许ta认为这对你本身不利(最简单的例子:家长任由孩子想吃多少冰淇淋就吃多少冰淇淋;想不去学校就天天逃课去玩,肯定是不负责任的),也可能ta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有限,确实就满足不了(比如你想出国留学,但家里供不起)。


当客体能够就事论事的协商,不因为你提出了ta满足不了的需要而恼羞成怒,依然意识到现在你是有需要的那一个,并试图和你一起寻找延迟满足、替代满足的可能性时,客体其实为你做出了绝佳的人生示范。


人的很多欲望,无论是否与客体直接相关,其实都是很难得到快速、直接、充分的满足的。很多人在欲望满足受挫后,会立刻转而攻击自己的欲望,认为是自己有这种欲望给自己带来了受挫的痛苦,就不该升起这个欲望。人们也很容易去怨怪客体,觉得都是客体诱惑自己升起了欲望。


其实不是如此,我们永远可以接纳自己的欲望,并且可以不放弃去追寻它。我们要做的,是在承认种种我们控制不了的因素的限制这一前提下,找到部分满足自己欲望的可行途径(完全的满足可能只能在幻想中被拥有)


图/《网络谜踪》


类型五:现实层面不满足愿望,且断然否定你的需要


J.“苹果?吃什么苹果?苹果有什么好吃的?我最讨厌吃苹果,怎么会有人想要吃苹果这么恶心的东西?”

K.“你为什么要吃苹果?给你梨吃还不够吗?你怎么要求这么多?怎么人家都吃梨,偏你要吃苹果?”

这类回应是最让人恐惧,偏偏也是我们非常耳熟能详的。有的客体是如此自恋、自我,他们完全不能意识到,就算他们发自内心讨厌一样东西,也不意味着这样东西就是应该被所有人讨厌的。

这些客体意识不到或拒绝承认你和ta是分离的两个个体,坚持理所当然地认为,和我亲近的人就该和我对事物有一样的感觉。


这是对你本身感受的全然否定,甚至对你构成一种威胁:如果你还想要继续和客体保持亲近,你就不能继续抱有你想吃苹果的感受。否则你就亲手破坏了这段关系。


也有些客体不能耐受的是被人提出自己无法予以满足的要求,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糟糕的。他们为自己无法满足你的要求而感觉到羞耻、内疚,这种情绪非常强烈,以至于他们迫不及待要把它投射出去。


于是他们会怪你提出无理的、非分的要求,让你去体会羞耻和内疚,让你承认是提要求的你的错,而不是不能满足要求的他们的错。

这种责备会把你本来“自然自发升起并且表达愿望的过程”扭曲成了错误的、愚蠢的、自讨苦吃的,导致你在日后很难与自己的欲望和平相处。你会比任何人都先一步审视、打压自己的愿望,以免愿望升起之后,又被人责难。


我们无法改变客体的言语和行为,但能够发展出各种适应性方法,来应对这个世界。愿你遇到的客体都能够尊重你的想法,并充分地爱你。


编辑:Aurora

责编:Alwaysfifi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点击上图,查看更多专业内容


有一种母爱叫吞噬 | 精神分析中的“共生关系”

负面情绪真的要避之不及么? | 谈谈和情绪的相处

「出轨」的本质是什么?

那些与焦虑斗争的日子被我画了出来|漫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